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反讽是什么?一个从不杀功臣的皇帝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死后自己的33个子女却无一幸免,全部死于非命。
这个皇帝就是秦始皇,他用宽仁之道对待功臣,却培养出了历史上最残忍的继承人。
秦始皇为何从不杀功臣公元前259年,一个叫做嬴政的男孩在赵国邯郸出生,39年后,这个男孩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。
翻遍史书,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,中国历史上共有59位开国皇帝,真正不杀功臣的只有3个人,秦始皇排在第一位。
汉高祖刘邦怎么做的?先是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,回头就把他们一个个干掉。韩信、彭越、英布,哪个善终了?刘邦的想法是共患难容易,同富贵太难。
展开剩余90%明太祖朱元璋更狠,胡惟庸案牵连3万多人,蓝玉案又是1.5万人。朱元璋杀功臣,像收割庄稼一样成片成片地杀。
秦始皇呢?完全不同。
王翦灭了楚国,立下天大的功劳,秦始皇怎么对他?不仅没杀,还把王翦当老师一样尊敬。
王翦要出征前,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要田要地,有人说他太过分了。
王翦说得很明白:"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。现在大王把全国精锐都给我指挥,我不多要点家产表明心迹,难道要让秦王怀疑我吗?"
这就是政治智慧,王翦明白,秦始皇表面上疑心重,实际上心胸开阔,果然,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,一点都没生气。
蒙恬北击匈奴,手握30万大军,威震边疆,这样的人最容易被皇帝忌惮。
秦始皇不仅没杀蒙恬,还让他的弟弟蒙毅做了内史,兄弟俩一个管军事,一个管政治,权力大得惊人。
李信年轻气盛,攻楚失败后丢了秦军的脸,换个皇帝,李信早就人头落地了。秦始皇只是让他降级,继续委以重任,后来李信跟着王贲灭了燕国和齐国。
就连祸乱宫廷的吕不韦,按法律该处死,秦始皇也只是让他搬到蜀地去住,吕不韦自己受不了,服毒自杀的。
为什么?秦始皇有足够的自信。
他22岁亲政,39岁统一天下,这样的人,会害怕手下造反?他依靠的是制度,不是恐怖统治。商鞅变法留下的一整套制度,让秦国成了一台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。
制度管人,比杀人管用。
千古一帝手下的传奇将星公元前230年,秦国灭韩,这是六国覆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
接下来的10年里,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相继倒下。这场史无前例的统一战争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一群传奇将星。
王翦,频阳东乡人,史书说他"少而好兵",年轻时就展现出军事天赋。他的打法和别人不同,从不硬拼,讲究以智取胜。
公元前236年,王翦第一次独立指挥大军,攻打赵国阏与,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:裁军。
把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全部遣返,十个人里只留两个,留下的全是精锐。
18天,王翦就拿下了阏与,顺便攻取赵国9座城,这就是王翦的风格,不求人多,只求兵精。
蒙恬更传奇,他出身将门世家,祖父蒙骜、父亲蒙武都是名将。蒙恬青出于蓝,成了这个家族最亮的星。
统一六国后,匈奴南下骚扰,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。
结果如何?蒙恬一仗就把匈奴打得10多年不敢南下。《史记》记载:"却匈奴七百余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。"
李信是这群将星中最年轻的一个,他有多年轻?史书没明确记载,但从他的事迹看,应该是个20多岁的愣头青。
公元前227年,荆轲刺秦王失败,秦始皇大怒,派大军攻燕。燕太子丹逃到辽东,李信带着几千人一路追杀。
李信硬是把燕太子丹追到了衍水边,逼得燕王不得不杀了自己的儿子。
这些人,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造反的好苗子,秦始皇不仅没杀他们,还让他们的儿子继续做将军。
王翦的儿子王贲,攻灭了魏国、燕国、齐国。蒙恬的弟弟蒙毅,成了秦始皇最信任的内史。这就是良性循环,君主信任臣子,臣子效忠君主。
秦始皇用人就是能者上,庸者下,但绝不因为猜疑而杀能人。
可惜,这样一个开明的皇帝,却培养出了历史上最残忍的继承人。
沙丘惊变与血腥屠杀公元前210年夏天,沙丘平台,50岁的秦始皇走到了生命尽头。
谁也没想到,这一刻成了秦朝的转折点。
随行的人员很少,丞相李斯、宦官赵高、皇子胡亥,再加上几个贴身宦官。秦始皇临死前,让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:"与丧会咸阳而葬。"
意思很明确,回咸阳准备后事,继承皇位。
赵高没有发出这道诏书。
他找到了胡亥,胡亥是秦始皇第18个儿子,按理说轮不到他继承皇位。赵高跟胡亥说:"你哥哥扶苏一向不满你父亲的政策,如果他继位,你觉得你还有好日子过吗?"
胡亥动心了。
接下来,赵高又说服了李斯,李斯本来不愿意,赵高用了一招:恐吓。"扶苏继位后,用的是蒙恬兄弟,你觉得还有你的位置吗?"
李斯也动心了。
于是,历史上著名的"沙丘之变"发生了。他们伪造了两道诏书,一道立胡亥为太子,一道赐死扶苏和蒙恬。
扶苏收到诏书后,没有怀疑,立即自杀,蒙恬想不通,要求上诉,也被迫自杀。
胡亥成了秦二世皇帝,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杀光所有的兄弟姐妹。
史书记载得很详细:"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,十公主矺死于杜。"12个皇子在咸阳街头被杀,10个公主在杜地被杀。
公子高想逃跑,又担心家人受牵连,主动上书请求为父亲殉葬,胡亥同意了。
公子将闾兄弟三人,被逼得走投无路,拔剑自刎。
还有6个公子在杜地被杀,算上最开始被赐死的扶苏,33个兄弟姐妹,除了胡亥自己,全部死光。
为什么要杀得这么干净?胡亥心里清楚,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。扶苏本来是合法继承人,其他皇子都可能成为造反的旗号。
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,胡亥用最残忍的方式,解决了心头大患。
可是,杀光兄弟姐妹就安全了吗?胡亥低估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。
没过几年,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,六国遗民纷纷复国,胡亥还沉浸在"指鹿为马"的游戏中,不知道大厦将倾。
公元前207年,连胡亥自己也死于非命,赵高的女婿阎乐逼他自杀,理由很简单:"足下骄恣,诛杀无道,天下共畔足下。"
胡亥临死前哀求让我做个普通人吧,阎乐拒绝了。
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33个子女全部死于非命,这就是历史最大的讽刺。
权力传承的致命缺陷——千古一帝败在哪里胡亥死后,秦朝还有最后一次机会。
赵高想自立为王,发现群臣不服,只能立子婴为王。子婴是谁?可能是扶苏的儿子,也可能是秦始皇兄弟的儿子。总之,他在胡亥的大屠杀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。
子婴很聪明,他和两个儿子商量,赵高立我为王,肯定没安好心。听说赵高和楚军有约定,灭掉秦朝后给他关中王,赵高让我去宗庙祭祖,八成是要在那里杀我。
子婴的对策称病不去。
果然,赵高亲自来催,子婴早有准备,一刀结果了赵高。
可惜太晚了,子婴杀赵高时,刘邦已经兵临咸阳城下。
46天后,子婴向刘邦投降,秦朝灭亡。
为什么一个不杀功臣的开明皇帝,会培养出胡亥这样的暴君?
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的缺陷。
秦始皇建立了完善的行政制度、军事制度、法律制度,唯独没有建立合理的皇位继承制度。他以为自己能活很久,以为有足够时间培养合格的继承人。
他错了。
扶苏虽然是长子,性格温和,主张改革,这在秦始皇看来是软弱的表现。所以扶苏被派到边疆监军,远离政治中心。
胡亥呢?从小跟着赵高学法律,接受的是严刑峻法的教育。这样的人一旦掌权,自然会用最极端的手段维护统治。
秦始皇培养继承人的方式,注定了悲剧的结局。
秦始皇过于相信自己的权威,他认为只要自己在位一天,就没人敢造次。他没有想到,自己一旦离世,整个权力结构会瞬间崩塌。
秦始皇统一天下用了10年,秦朝灭亡只用了3年,这个对比足够说明问题。
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,33个子女却无一幸免,这不仅是个人悲剧,更是制度悲剧。
发布于:广东省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